尔合网

尔合网

国粹敢潮 戏里戏外挡不住的非遗魅力

admin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演出 摄影:杨琪

“乾坤一台戏,请君更看戏中戏;俯仰皆身鉴,对影莫言身外身。”今年是“徽班进京”230周年,也是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周年。中秋前夕,颐和园在迎来建园270周年之际,连续三天在德和园戏楼推出了“颐和园·戏游记”演出活动,通过云直播方式面向全球观众呈现经典剧目。国内十三大戏曲院团赴京参演则犹如当年“徽班进京”盛景再现,“国粹敢潮”好戏连台,圈粉无数。

这股京剧国潮热可谓来势汹汹,潮的有范儿。

京剧,享有“国粹”的盛誉,作为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可谓是门包罗万象、集大成的一门综合表演艺术,无论是剧中人物唱、念、做、打、舞,还是华美戏衣、盔帽、脸谱、音乐等无不被赋予了至臻至美的艺术元素,不仅有曲艺等东西,还有文学、音乐、美术等元素。即使你还是一个京剧小白,走进剧场,无论是看情节、看脸谱、看舞美、听音乐,赏武戏等,一定会有收获。

跟随我们的脚步,走进这项“了不起的中国非遗”,一起来感知戏里戏外的非遗魅力。

颐和园·戏游记演出场景

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 熔铸国粹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徽班是指以安徽,特别是安庆地区艺人为主,兼唱昆曲、二黄以及秦腔的戏曲班子。"此后活动于江南一带的三庆丶四喜、春台、和春戏班相继进京。他们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徽班进京揭开了京剧历史的序幕,预示着一个新的剧种的兴起。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北京观众的认可,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一种以微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其他地方戏精华,融入了北京方言及风俗习惯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京剧的称谓首次出现是在光绪二年(1876年)的《申报》上。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勘玉钏》摄影:麻国钧

京剧与昆曲可谓渊源深厚。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在2001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目录。可以说,昆曲是京剧的基石,京剧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昆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戏曲界,常有“京昆不分家”的说法,这是由于四大徽班进京初时,还是以昆腔为主,杂糅了其他地方的唱腔之后才渐渐形成京剧皮黄体系,且会唱昆曲的表演者一般都会唱京戏。京剧里有大量昆曲表演,昆曲的底子也是京剧演员必备的。

几个关键词来“热身” 京剧小白也能看门道

对于京剧“小白”来说,走进戏园如何看懂一场戏?轻松入门该做些什么功课?什么样的戏能够激发青少年对戏曲的兴趣?其实,看出门道并不难,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麻国钧老师来给你支几招。

京剧《借扇》摄影:麻国钧

“了解京剧中的行当和程式是看懂一出戏的基础。” 麻国钧说。表演程式是戏曲中运用歌、舞、身段等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技术格式,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分为生、旦、 净、丑四大行当。"生"是京剧中除了净、丑以外的男性脚色的统称,大致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和娃娃生。旦是京剧中女脚色的统称,依据人物年龄、身分、性格及表演特点,又分正旦、花旦、花衫、刀马旦、武旦及老旦等。净,俗称“花脸”,因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画脸谱而故称。分为正净、副净、武净、毛净四种类型。丑,喜剧性角色,又叫小花脸、三花脸。用白粉在面部鼻梁与眼窝处勾画脸谱。每种角色又有表明身份的脸谱、扮相等,只要演员一上场,忠奸,美丑、善恶之分,你一望便知,个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京剧演员的行当从入科学戏伊始定下后基本会守一门行当唱终身,不同行当的发音、唱腔都有不同技法,在学习该行当必须掌握的剧目的同时,对于相关程式便也了然于胸。

颐和园·戏游记演出场景

京剧的程式可谓细节之处皆学问,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皆有程式,每一程式都蕴含着演员深厚的功力。不同行当的程式皆不同,同一个动作在不同行当表现形式也相异。以拉山膀为例,花脸与小生的山膀程式不同。别小看一手握拳一手拉平这个简单的姿势,人物性格特征、剧情不同臂膀的高低姿态都会有所变化,勇猛的人,山膀就要拉高一些,一般人物与肩平就够了,不妨下次看戏时留意下这些动作之变化,是不是很有玄机呢?

京剧《穆桂英挂帅》摄影:麻国钧

一些常见程式:

—— 自报家门:是戏曲中主要人物出场时的自我介绍。

—— 跑龙套: 龙套,因演员常常手拿门枪旗、飞虎旗或风旗、水旗、火旗等,故又称"打旗的"。通常由四人或八人组成。其艺术作用有渲染气氛、说明环境以及连接上下场、代表千军万马等

—— 亮相:指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段舞蹈动作结束时的短暂停顿,通过形体造型,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 抄过场:戏曲舞台调度程式,俗称“抄过儿”。在戏剧情节不中断的情况下,另用两组戏剧人物各从上下场门分头出场, 自舞台两侧经台口交叉疾走, 再同时分头下场,叫做“抄过场”。多用于追赶、包围或搜寻等场合以渲染紧张的戏剧气氛。

—— 跑圆场:演员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线呈圆圈形,周而复始,称为圆场。圆场的速度多为由慢到快,因此又称为跑圆场,跑圆场的步子要小、要快、要均匀,上身要求纹丝不动。

—— 走边:戏曲中表现身怀绝技的人物轻装潜行的表演程式。常用于侦察、巡查、夜 行、暗袭或直路等特定情境。它的表现形态是一种成套的连续性的舞蹈动作。单人独行叫“单走边”,二人同行叫“双走边”。走边时唱曲牌的称“响边”,不唱的称“哑边”。

—— 对子:戏曲武打程式。 二人对打的套子都称“对子”, 包括徒手和各种兵器对打。往往是用两种不同的武器开打。每一套“对子”各有一定的章法,打法各异。徒手的称"对拳";双方持同样武器的有“对刀”“对枪”等。

图片来源:网络

俗话说,看戏的眼,听戏的耳。戏好看,曲好听。好看,是人物好看,舞蹈好看。好听,就是音乐。京剧音乐的构成就来自于唱腔、念白、乐曲与打击乐的巧妙结合。京剧乐队称为“场面”,又称“文武场”。不仅简单而且完整,自成一套体系。京剧乐队由文场、武场两个部分组成。文场有京胡(也称小弦)、京二胡、月琴、三弦,京胡是主奏乐器,音色刚劲嘹亮,表现力极强。打击乐叫作“武场”,有板、单皮鼓、堂鼓、大锣、铙、钹等。细细品味,也是相当精妙。

图片来源:网络

舞台上演员表演节奏快慢、举手投足都要“踩点”。你可别小瞧了一位黑暗处打鼓板的“三军司令”,整出戏都在这位看不见的指挥手里。他就是打鼓佬。男女演员在台上走路,不管快慢,一步一趋、一招一式都得听台上鼓佬的指挥。整出戏都在鼓佬的肚子里面!外国的乐队,指挥站在C位,成为全场焦点。京剧舞台上鼓佬躲在暗处,如一个不起眼的扫地僧,通过手中的单皮鼓和檀板的指挥到各种器乐甚至每个演员!这就是中国戏曲的气派:真人不露相!

如何入好看戏这个门?麻国钧分享了他的看法。“一部经典的戏可以把孩子拽入这个门,勾起他内心对传统戏的兴趣,也为以后主动看戏埋下种子。” 入门也要有讲究,千万别因随意选择一场糟糕的戏而扼杀了孩子兴趣。

“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未来的戏曲演员,更重要的是培养戏曲未来的观众。” 麻国钧建议一定要重视文化空间的培育。剧院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举办学生专场,每场演出前可以为学生分享关于戏曲的有趣 “豆知识”,积少成多,让孩子从生疏慢慢向兴趣与赏剧发展,而当下戏曲进校园的活动也正是让欣赏戏剧的空间越来越开阔,土壤越来越肥沃。

生旦净丑 脸上的国粹魅力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

戏剧家张庚先生说:“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

京剧《穆桂英挂帅》摄影:麻国钧

京剧里十分迷人的脸谱在中国戏剧无数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脸谱看来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实自有一套章法,也就是说各有各的谱。

京剧名家侯喜瑞脸谱 图片提供:佟秀芬

花脸脸谱是以色定调,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这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也是理解剧情的关键。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者;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者;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者;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如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曹操“面带奸诈”便是一幅奸白脸。

除颜色之外,脸谱的勾画形式也具有类似的象征意义。例如象生凶毒的粉脸,有满脸都白的粉脸,有只涂鼻梁眼窝的粉脸,面积的大小和部位的不同,标志着阴险狡诈的程度不同,一般说来,面积越大就越狠毒。总之,颜色代表性格,而不同的勾画法则表示性格的程度。

除了京剧舞台上灵动多姿的脸谱,置身戏外,还有一项魅力十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京剧密切相关,就是彩塑京剧脸谱。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塑京剧脸谱第四代传人佟秀芬与我们分享了京剧脸谱这门精彩绝技。

一件彩塑京剧脸谱的诞生要从一坨泥说起。要想画好脸谱,前期制作泥坯子是基础,制作程序也十分讲究。首先泥需要先在大缸里泡,把沙子都过滤掉,过滤好的泥要反复摔打,用塑料袋包好,置于阴凉处存放,做脸谱之前,还要在泥里掺入棉花,相当于是钢筋水泥的作用。

佟秀芬最擅长画猴,在的她笔下,光孙悟空的不同名角的谱式就不下三种。

和舞台上表演者一样,脸谱都是按照京剧名家画的,有一套谱式,就是构成眉、眼、口、花纹和脸膛颜色,组织起来画在演员脸上的图案。一些独特谱式是有含义的,比如单雄信,中堂的图案像一条龙,表示他是王。郝寿辰先生的马武,中堂上有一条通天柱,黑柱中间用黄色画斜的四个线条,最后一条向下卷毛,像一条老虎的尾巴,这就是马武脸谱的特征,表示马武性格急躁。工艺上乘的脸谱做工精细,配出的颜料色彩纯正,无杂质和杂色,运笔灵活,涂色均匀,绝没有跑色和色面脏、露的现象。

京剧名家金少山脸谱 图片来源:佟秀芬

一件京剧脸谱的诞生经历哪些关键工序?

1、淋泥

成色质地较好,含沙量低,无杂质,无污染,用大缸淋浆、脱水、在石板上揉、摔、加入棉絮,反复敲打,用塑料布包好放置阴凉处,醒时一两天。

2、坯子制作过程

拿出事先做好的模具,取出适量胶泥,揉圆,压扁,将光面冲下放入模中,反复按,直到全部按实,把上口切齐,放置片刻,出模时,需反复磕打模具四面,然后扣出,放置阴凉处,阴干。

3、修坯子

将干了的坯子,用砂纸打磨四周和底部,然后再用湿布把坯子全部擦光,上白三遍。

4、绘画过程(只能使用毛笔)

研好的墨(不得使用墨汁),直接用毛笔勾眼瓦,将脑门朝怀内,反着勾,先勾左眼瓦,勾好后,正过来,看着左边勾右眼瓦,这样容易对称,突出笔锋,以同样方法勾画胡须,填墨,然后勾画红,先画粉,是为红打底,红压粉,凸显立体感,一般红色以画眉子,中堂,鼻窝,为主,然后烘染主色,蓝脸上蓝,绿脸上绿,黄脸上黄,最后将红和黑上漆,增强了亮度,并能使之与一般色彩产生鲜明的对比。

京剧武净名家钱金福脸谱 图片来源:佟秀芬

据了解,目前一些京剧脸谱谱式也濒临失传境地,一方面由于老一代花脸京剧艺术家故去,后人没有把他的艺术传承下来,另一方面是有一些戏现在已经不再演出,舞台上谱式也没人画了,的确是件憾事。

京剧名家郝寿臣脸谱 图片来源:佟秀芬

匠心戏衣 针线之下见乾坤

“一悲一喜一抖袖,一颦一笑一回眸”,戏服在京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称之为精华所在,写满“中国故事”的戏服也深受票友以及戏服收藏者的追捧,其不仅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精神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衣里面大有文章,舞台上色彩流转,动静之间,感知国粹风华魅力。

京剧服饰雍容华贵、色彩鲜明,服装大多为手工刺绣,采用中华民族的传统国案,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堪称一绝。中国古代独有的刺绣工艺给京剧戏衣的设计制做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间。苏州曾以织绣闻名而成为中国戏衣生产制作的发祥地,2005年”苏州剧装戏具制作工艺”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明代是苏绣发展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苏州织造局是官办的手工工场。明初设定了匠籍制度,苏绣已分成日用品、欣赏品及戏衣,三大类同时发展。清代时苏州已家家养蚕,”户户有绣民、绣女遍城乡",苏州亦被称"绣市"。

京剧服装主要分为蟒、帔(音pèi)、靠、褶(音xué)、衣五大类。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图案设计,都秉承着中国京剧艺术一贯的写意风格与象征手法。

大鹏衣 图片来源:陈申

戏衣收藏家陈申先生,曾出版《中国京剧戏衣图谱》等著作

戏衣收藏家、中国摄影史学者陈申先生三十多年来遍寻各地戏衣作坊和制衣工匠,收集、修复和定制了三百多件清中晚期、民国至现当代的戏衣,涵盖了京、昆两大剧种的常用戏装。陈申介绍说,戏衣制作有三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在清朝的中晚期;第二个时期,在上世纪50年代;第三个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他以几件极其精美的戏衣为代表,为读者分享戏里戏外穿在身上的非遗文化魅力。

女帔 图片来源:陈申

据陈申介绍,这件蓝缎镶边的戏衣也叫女氅衣,或者女帔,据推测属于清末或者民国初年,其最大的特色体现在镶边工艺。服装镶滚是清代特色工艺 ,其精美细腻与高超的技术在中国服装制造史上达到一个顶峰。他表示,虽然清代人工成本非常便宜,但有时一件造价高昂的戏衣背后其人工成本竟占60%,足以说明其耗时长久,精工细作。这件戏衣另外一个奇特之处在于中间的蓝缎花纹是互相交叉的,也称璎珞纹。在所有图案的交叉点,都镶嵌有水钻,且布满周身。露天舞台演出没有灯光时,随着演员一招一式,这些水钻散发的闪耀光芒让人惊叹,带来的审美愉悦感更是达到极致。据了解,这类衣服目前存世数量非常少,而能穿上如此华服的演员身份地位也是不一般。

红缎彩绣宫装 图片来源:陈申

宫装纹样细节 图片来源:陈申

宫装袖子细节 图片来源:陈申

这件红色凤凰图案的宫装是舞台上制作工艺和结构较为复杂的一件。陈申介绍说,舞台上除了日常装、宗教服装之外,舞蹈服装也较为常见,这件就属于舞蹈服装,如此华丽的宫装主要穿着对象为后妃、贵族妇女。如戏曲《贵妃醉酒》后半场中穿戴就是宫装和凤冠,而其原型就是舞蹈服装演变而来的。戏服下半部是彩色的飘带,通身以刺绣为主要工艺,舞台效果非常惊艳。这件衣服最特色的地方体现在袖子,袖子两边是采用拼接方式,利用缎子、丝绸、刺绣等衣料,运用七道镶边,八道绲( gǔn)边 (注:绲,一种缝纫方法,沿着衣服等的边缘缝上布条、带子等,亦称“滚边”)。明代式样的工艺中“七镶八绲”已经是达到了极致,在清代戏衣制作工艺里面也属于最高等级。

箭衣马褂 图片来源:陈申

这件黑色箭衣马褂是典型的清代服装。中间开裾的剪裁便于骑马时可挡箭与其他飞物,起到保护手的作用,同时也利于御寒。其特点是短,通常上半身长二尺二到达腰部以上,丝毫不影响在马上做各种动作。在戏台上箭衣马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两件组合起来,如果是龙剑衣配外套马褂,则是帝王行路之服,即非正式场合穿着。在戏曲《四郎探母》中,演员骑马时便穿的是这款,在戏曲《龙凤呈祥》中,刘备带孙尚香回荆州骑马时也是此款,足见其应用之广泛。


黄缎女蟒 图片来源:陈申

这件黄缎女蟒和男蟒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短,长度到膝盖位置。由于是在皇宫里穿着,绣工极其精细,物料讲究。一件戏衣的“里子”看似无关重要,其实背后的工艺也是相当玄妙。陈申介绍说,过去戏衣的里子多用麻制作做,达到挺括的作用。后来采用粗布既吸汗又不失挺括。而唯独宫廷戏衣里外都是相当讲究。外表华丽自不必说,里子也毫不含糊。宫廷里多采用四川的亚麻纺织成夏布,然后染成浅粉色,在上面打蜡,用卵石压平,这样“折腾”的目的是达到很好柔度的同时不失其亮丽外观。从这件衣服的里子制作工艺也可窥探一二,断定其出自宫廷戏衣。

陈申认为,中国戏衣既适合高台演出,也适合厅堂演出,手工刺绣的戏衣可远观近鉴,效果各异却皆具风采,这大概就是中国戏衣的妙处所在了。

红缎平金绣大龙斗篷 图片来源:陈申

女靠 图片来源:陈申

绛紫缎绣花英雄衣 图片来源:陈申

京剧很古老,京剧也可以很潮。戏里戏外,是舞台,是唱腔,是中国的色彩,是传承的非遗......京剧如一枚多棱镜,它的每一面,都璀璨夺目,值得去感知,去体验,给我们呈现着万花筒般缤纷精彩的世界,讲述着魅力无限的中国故事。(作者:杨琪)

标签 cf孙尚香坐在钢筋正能量